Friday, August 31, 2007

塔科馬的玻璃博物館(Tacoma)


塔科馬的玻璃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的鐵道旁,由五號州際公路下,遠遠就可看到那個白色的圓錐形體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就外形而言,這是一個相當新潮的設計,將一個平常吵雜髒亂的鐵道兩旁轉變為藝術氣氣濃厚的區塊,而且水邊的步道與街道也連成一氣,讓市民可以自由步行。隔著鐵道,此博物館正好與歷史博物館遙遙相望,並利用空中走道相連。空中走道則成為齊富里(Chihuly)大師有名的玻璃藝廊。此藝廊完全開放,或稱齊富里玻璃橋,等於免費參觀。平心而論,玻璃博物館內雖然輪流展出幾件當代的玻璃作品,但若要見證齊富里的經典作則反不如在此通道走廊上流連端詳,保證能滿載而歸。

塔科馬玻璃博物館的明顯標誌是這個銀色的大煙囪
(photo by Martin Fon)


齊富里玻璃橋(Chihuly Bridge of Glass)

齊富里的玻璃藝術作品散見於全世界各博物館或有名的展覽的場所,除正統的花草瓶器外,有些是吊飾或水中的裝飾品,與真實的世界融合在一起。齊富里不愧為芯紀大師,也是當今玻璃工藝的鬼才,每件作品幾乎忘掉時間與空間,並能把色彩的搭配揮灑到極緻。

齊富里玻璃橋長500呎,橫跨在705號州際公路上。市民散步過橋時,除欣賞玻璃工藝之外,可以直通水道岸邊運動,休閒、健康且又有文化氣息。這條藝術之橋2002年六月啟用,其主要作品有三部份:即水晶塔(Crystal Tower)、海洋走廊(Seaform Pavilion)、威尼斯牆(Venetian Wall)。

威尼斯牆(Venetian Wall)

走道的南邊設置的大片展示窗即為威尼斯牆,嚴格而言就是玻璃工藝的展示櫥窗。這個展示牆高80呎,共有109個窗格,大小不一,每格置放齊富里不同時期的作品。其方位朝南,主要是善用坐南的太陽光線,經過陽光透射可以使這些玻璃藝品顯得晶瑩剔透。北側則有長條椅,讓人可以長時駐足端詳、欣賞。

這些作品種類繁多,系列中有威尼斯裝飾藝術、日本華道插花藝術及中古小天使的藝術等相互融合與交流,威尼斯牆之名應是因此而來。精通工藝的人應可由這些作品中看出作者靈感之轉化與思考過程。聽說這些作品在晚間會有光纖照明,故即使晚上來,也可觀察各項作品的迷人風采。

威尼斯牆所展出的一部份
(photo by Martin Fon)



海洋走廊(Seaform Pavilion)

海洋走廊之展示空間則為走廊的天花板,因此必須仰首而望。所展出之項目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好像是海床裡的各樣生物,諸如貝殼、海藻、魚類等各種型狀。項目達2,364 之多,派別上屬波斯系列的作品,其中多屬圓錐、緞帶、喇叭、螺旋紋等形狀作組合,其顏色鮮艷。所有組合均置於一個50X20呎之玻璃天花板櫃內。配合白天的陽光以及夜晚的照明,整個圖案組合變得清朗透澈,光彩奪目。 在這種安排下,人行其下仰望觀賞時,自然會有在水底觀天的感覺。然而若能細細品賞,由這些不同的色彩中,應可以體會出玻璃材質的滑潤、平穩及優雅的氣息。外行人看熱閙,大概也僅能感覺到這些豐富的內涵而已。


海洋走廊中,置於天花板上之齊富里(Chihuly)作品
(photo by Martin Fon)




齊富里(Chihuly)走廊上的鮮艷作品
(photo by Martin Fon)



海洋走廊上的部份作品
(photo by Martin Fon)




水晶塔(Crystal Tower)

在橋之兩端分別放置有兩座水晶塔,塔上吊掛著藍色的水晶玻璃方塊,形狀不一,順序也不甚規則,感覺上以方塊為主。各塔高度為40呎,上有照明,晚間作為橋上之路燈,並將整個水晶塔變為透明體。每座共有 63顆水晶方塊,其表面粗糙,好像是從冰山中剛挖出來的冰塊一樣。



齊富里玻璃橋上之水晶塔 ,後為車站(現為法院)
(photo by Martin Fon)



辛森的作品-投射(Incidence)

說實在的,我對藝術實在是門外漢,尤其是玻璃材質的應用方面。像巴斯特辛森(Buster Simpson)的投射作品擺在玻璃博物館當戶外藝術,只是感覺到玻璃的線條與透明度也可以構成另外一種美感。若純由結構學而言,這個結構件能否用力學進行分析,那又另當別論了。當然利用玻璃在日光下產生之投射及透射,將本身的材質與外在的光線顯示成為作品,至少讓我從工程背景中,似乎另外開啟了一扇窗。

我們到這個玻璃博物館來參觀,看起來時間嫌早了一些,因為博物館的門尚未開啟。但這個等待時間反而讓我們有機會欣賞這些戶外藝術品。除了齊富里之外,辛森的作品又是一件。我不認識辛森,從來也沒接觸過他的作品。不過這個利用玻璃投射的想法倒是引起不少心靈上的共鳴。任何人做某些事時總是需要等待,唯有等待才能觀察到自己的靈性所在。正如這個作品在這個時間裡也需要等待,等待太陽出來,等待日落西山,或等待較佳的投射角度,然後才能看到它的美學效果。

整個作品是利用38片長8呎寬4呎的厚玻璃組合而成,形狀如連續將撲克牌駕設成A字型的樣式。再利用淺水池的反射,產生柔和倒影,形成連續糾結的幾何結構。玻璃板筆直的線條與博物館的銀色煙囪反而成為一組柔和的對比,一高一低,一曲一直。不過它的存在是否作此對比,不得而知。就其名稱"投射"而言,應是找到最佳的投射光線,例如早晨,例如正午,例如黃昏,讓陽光的顏色渲染整個作品,傳遞出另一種耀眼的光芒。


巴斯特辛森(Buster Simpson)利用玻璃投射的結構作品
(photo by Martin Fon)



玻璃博物館

玻璃博物館十點準時開門,門票為十元,但我們有折價券,降為八元。這個博物館展覽空間並不多,展覽的件數相當有限。不過這次為慶祝開館五週年,特別製作一系列介紹玻璃材料的特性及其加工方法,倒是相當有知識性。大部份的作品都很前衛,而且以大塊頭著稱。有些作品推敲半天,仍然無法理解。例如利用玻璃作成的扁球體,大的小的,散落分佈在地上。是有它的創意在,但參觀的人真怕腳底不穩,將它踢亂了。又有一組作品利用深藍的玻璃材質,一部份作成水滴狀掛在牆上,一部份似乎流到地板上。只是站的空間太大。至於有無美感,則必須有相當的體會才行。有一張玻璃球鑲串而成的中古床,看起來有水晶的炫麗色彩,是否能供人睡倒是有點疑問,也許就藝術家的想法而言,看到床就想到睡可能太粗俗了一些吧。

可惜這些展覽品都不能照相,無法留下多少記憶。倒不如那些戶外作品,可以讓你看個夠,照個夠,廣為流傳。


玻璃博物館之入口
(photo by Martin Fon)

這個博物館較為特別的是它可以在現場燒作玻璃工藝品,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燒製工廠。外觀那麼大的煙囪看起來相當嚇人,但底部就是燒窯及觀眾席。為使空氣流通必須要那麼大的煙囪,並利用強力風機進行換氣。現場有大師及陪同的技術人員實際製作,其過程並有專人講解。這種寓教於行的方式,倒是讓人另開眼界,而且見證到玻璃工藝品製作過程之繁瑣。要由這些繁瑣過程中進行創作則誠屬不易。

玻璃燒到1000度時會變軟,亦必須將玻璃原料維持在這一個溫度下才能隨意塑造。因此必須要有燒窯的設備,且作品必須在窯間進進出出,利用吹、壓、拉等動作進行塑形。這次師父製作的是一節模型火箭,雖然外表沒有複雜的元件,但為將火箭主體作為圓錐形就耗去泰半的時間,然後再作出三個飛行翅進行燒結。

玻璃綴成之玻璃樹
(photo by Martin Fon)




大煙囪內之上部通風口
(photo by Martin Fon)



大師正在燒結一具模型火箭
(photo by Martin Fon)



裡面展出一幅玻璃中華民國國旗
(陳水扁會說這是什麼碗糕?)
(photo by Martin Fon)



寶石灘(Ruby Beach)

乍看一下寶石灘,真令人驚艷。我們由月眉湖一路過來,開了一大半路車,幾乎用盡了我們的汽油,心裡正感到煩悶時,驟然來到這個海灘,頓時心清氣爽。停了車,我們一路往下走,恨不得立即到達沙灘上。

寶石海灘如藏在森林中的仙境,讓你先從海岸邊高聳的紅檜林中窺視,預先滿足那種神秘的感覺。從林木間可看到一片蔚藍的海,三五成群且又令人憧憬的小島,還有雜亂橫陳的浮木。

很多遊客來到此地後,都會不自覺地走下坡來,從這個海灘看看海景。有些遊客早就準備好家當,並選擇好的角落,開始他們烤肉活動。他們最常的活動就是烤肉,似乎也無暇細細品嚐這一小塊海角窗口的一點一滴。

這裡正好是檜林溪(Cedar Creek)的出海口,溪口陳列一些橫七豎八的浮木,各具不同的姿勢,張牙舞爪。它們經年累月,不斷地向大海訴說各人的故事。沙灘上滿布一些精緻的卵石,扁平而圓潤,且具不同顏色。踩上去滑溜溫存,任選一顆,會讓你愛不釋手。有人將它與樹幹並列,產生有趣的對比。石頭拿不回來,就照它一張相吧。

岩石是這裡的一景,三五成群,有如老僧對話。在大海之中,在山崖之旁。面對著層疊海浪的詰問,總是有共同的話題。例如那風,從海的那一邊吹來,還帶著雲,更常伴著雨;例如那海鷗,結群而來,棲息於岩石之尖,忘情於樹枝之後,更帶來啼笑皆非的叫聲。他們等著,從早到晚,總是盼著日落西山,看那絢麗的彩霞,變化著顏色。一直等到日頭沒入海中,渲染著西邊整片的紅。

來這裡,總是令人心曠怡的感覺。住在這裡吧,像這些岩石,像浮木,像海鷗,像那海之根,矗立在海的這邊。

由檜木林裡窺視寶石海灘
(photo by Martin Fon)


即使氣象不佳的情況,寶石灘自也有一番風情
(photo by Martin Fon)



檜木溪(Cedar Creek)流入海,造成寶石灘風情萬種
(photo by Martin Fon)



這裡的細石扁平圓潤,讓你愛不釋手
(photo by Martin Fon)


如駱駝穿過針眼,難矣哉
(photo by Martin Fon)


大海之根,仰天長嘯
(photo by Martin Fon)


內心記年輪,外貌數皺紋
(photo by Martin Fon)


仰天空抓藥,望眼數黃昏
(photo by Martin Fon)


曾經滄海難為水,如今成為流浪人
(photo by Martin Fon)




不論畫與夜、陰與晴,黑與白,共同分享海潮與浪花的樂章
(photo by Martin Fon)



月眉湖(Lake Crescent)

沿101號公路往西,不久即可到達月眉湖。只可惜天候不佳,途中竟然下起大雨來。最後只能在一叢樹下暫停避雨。這個月眉湖成狹長狀,因此可以看到對岸的山巒,在漆黑的天空裡,看來格外有隔世感,那滿滿的湖水被雨打成皺皺的湖面,山在湖面尋不著倒影,雲在湖上也找不到顏色。整個圖畫變成黑白,彷如進入另一個中古世界。


月眉湖在雨中,有另一種寧靜的美
(photo by Martin Fon)

我們繼續驅車前進,雨稍歇,但雲層仍然相當濃厚。這個半島有溫帶雨林,每年的降雨量最高達二千英吋,相當於五千毫米,所以今天下雨,也許是這裡的正常氣候吧。沒有雨就造就不了雨林。只是一早的氣象預報是晨有雨中午放晴,看來氣象預報到處都沒辦法看準天氣。只是我們此趟前來,原寄望是溫哥華的晴天,所以也沒帶雨具,在此就只能大部分躲在車裡,讓這麼美好的景色關在車窗之外。


月眉湖即使沒有顏色也一樣美麗引人
(photo by Martin Fon)


雨中湖裡無顏色,船靜人去舟自橫
(photo by Martin Fon)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位於西雅圖之西,實際上它是位於一個半島上,離西雅圖約90哩,離南邊的塔可瑪120哩。但往北,這個半島正好與溫哥華島隔海相望,在中間點安吉里斯(Angeles)海口有輪渡可以直達維多利亞港。由西雅圖則必須乘坐渡輪至班橋Branbridge,上104號公路後再進入101號環園區的公路。公園的正門口設在在安吉里斯,亦即旅客資訊中心總部,整個公園實際上有好幾個入出口,分散在101號道路上,所以無法一下子玩遍所有的景點。




這個國家公園之定位為荒野公園(Wilderness),總面積達898,000英畝。基本上荒野二字的定義是維持自然的生態,不刻意人工化。換言之,刻意保護它成為一個蠻荒地區。荒野的相關資料可以參考http://www.wilderness.net/,裡面有相當充實的內容。根據1988年美國家保護法的規定,荒野公園內不准築路、採礦、砍伐及狩獵。也因為如此,整個公園並無整體規劃,由某一路口入就必須由該路口出,中間僅能爬山涉水的方式深入。主要入口分北、西、南等三個門,均要收費。但人車進入要十五元,只是一張票可以連續活動七天,自由在這些路口進出。

為什麼這個國家公園稱為奧林匹克?因為其主峰名稱為奧林帕斯山(Olympus),海拔2,432公尺。比台灣玉山還低,但終年積雪,形成一個冰河群。而奧林帕斯山與奧運的發源地有何關連,也頗令人好奇。原來1788年英國船長約翰密爾斯(John Meares)航海經過此地,頗受奧林帕斯山的美景所吸引,因而以希臘神話的女神為名。四年後喬治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船長將此名稱正式列入地圖內,整個地區也以此得名。

我們今天由西雅圖乘輪渡而來,早上七點半準時出發,八點抵達班橋岸邊,進入104號公路,不久再轉入101號公路,繞公園而行。雖然都是沿著海岸邊,但離海岸仍然甚遠,在林間走動,景觀並不特殊。為得見公園的真面目,我們仍然必須堅持心志,繼續前行;雖然定人尚未將時差調過來,昨晚在旅館裡沒睡好,今天一路上變成睡睡醒醒,也無暇觀賞車外的風景。我們最後抵達位在安吉里斯鎮轉角的遊客資訊中心。這個遊客中心位於一山坡上,雖沒有花園之美,但可以達眺溫哥華島。我們在這裡觀賞了公園的影片介紹。也對這個國家公園的特性與責任有較深入的瞭解。

比較特別的是在這個遊客中心特別展出一間木屋,大概是以前拓荒者常住的房子吧。這個木屋約十坪大小,但裡面幾乎已包含了日常生活的設備:床舖、洗臉台、小廚房及一張搖椅。裡面至少可以供兩人住。簡單的木屋即可以渡過一生最簡樸的生活。


簡單的木屋
(photo by Martin Fon)


參考資料:
http://www.olympic.national-park.com/
http://www.nps.gov/archive/olym/students.htm

山在虛無飃渺間

由旅遊中心直接往南走,可以上山至颶風嶺(Hurricane Ridge),這是一條較為可觀的風景線。一路上坡,但坡度不大。開始時在森林中行走,後來才視野慢慢開朗,可以看到平原與群山。在進入三個墜道前,有一個較高的平台,往東可以攬望一大片丘嶺,甚至看到西雅圖的海灣及溫哥華島。


途中可以眺望東邊的山嶺
(photo by Martin Fon)



經過三個短短的墜道之後,山路峰回,路轉平順,但山勢已變,此時可以看到南邊的崇山峻嶺。山勢雖不高,但雲氣奔騰。山頭有時埋在雲裡,偶而也露出頭臉,與遊客打招呼。 途中也有騎踏車上山者,都是自然的愛好者,他們全付行頭打扮,不怕風雨,一路騎上山,看到他們邁力的樣子,對於開車的我們而言,實在心感慚愧。



山在虛無飃渺間
(photo by Martin Fon)



颶風嶺上遊客多

抵達颶風嶺,已是人聲鼎沸,許多遊客都在這裡暫留。這裡是一塊居高臨下的地方,可以遠眺整個奧林帕斯山脈,山嶺上仍然積雪未退,可能正等待另一次新的雪季。眼前則是一大片草原,只是不見牛羊,更不見任何其他野生動物。偶而幾叢野花在草原上綻開,只是未得人讚賞。遠處草坡間也點綴著幾棵樹,增加一點草原氣味。

偌大的草坡,應該是冬天良好的滑雪場,只是旅遊手冊上並未提到滑雪的活動,大概是此地屬荒野公園吧。不過冬天遊客仍然可上山賞雪。




由颶風嶺可以眺望南邊的山嶺
(photo by Martin Fon)



颶風嶺前的大草原
(photo by Martin Fon)


颶風嶺上另有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它是這裡唯一的一棟建築物。裡面有餐館,可以吃飯,也可以喝杯咖啡。由這棟建築的的四面窗口可將眼前的風光一覽無遺。


坐在遊客中心的窗口可以一覽群山
(photo by Martin Fon)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再訪西雅圖

八月十九日回到列治文。當時機票回程原已客滿,只能列入等待名單。還好十九日有座位,所以當日飛回溫哥華。這個時間也拿捏奇準,因為十七日聖帕颱風襲台,造成甚大的傷害,十九日颱風已然遠去,不再有威脅。此次西雅圖之行則早已訂定,並且利用我們的俱樂部會員在西雅圖市區訂了三天的旅館。

等待的關卡

八月廿四日我們驅車南行沿九十九號公路進入美國,開始此趟西雅圖之行。由於是週五,車輛多,在進關前竟然捲入一條很長的車陣,車子一分鐘幾乎前進不了一公尺。漫長的等待有點令人心煩與沮喪,也讓人不斷地想起九一一所引起美國邊境的困擾。美國人真是被嚇壞了,從此陷入閉關自限的情結。

車陣很長,有些人忍不住要上廁所,回來時發現車子還是原地不動。有些人乾脆到路旁的樹下乘涼,等到車子往前行了一大段路後,才趕回車內。這樣的情境會發生在美國的邊界也實在不可思議,他們不能多設一些關卡嗎?

這樣走走停停,終於敖到"歡迎來到美國"的牌子,只是這個牌子告訴我們的反而成為一種不甚太友善的感覺,也許是物極而反的思緒吧。路旁的草地上有座白色的拱門,稱為和平之門,加拿大側刻的字為"Brethren dwelling together in unity",象徵四海之內皆兄弟。在美國側聽說鑴有"Children of a common mother"則無法看清了。


原來這裡的海關關卡僅有四道,難怪在這個東部最大的出入口今天會這麼擁塞。關員看了看我們的證件,抄了我們車號,給我們一張黃單子,指示要我們停到裡面特別處理,看樣子我們又要再一次接受美國海關SOP(標準程序)的洗禮了。

停妥車,有相關人員指示我們進入。還好等待的人不多,不多久一位看起來像牛仔的關員開始招呼我們。將證件遞上後,他循例問道:去那裡?為什麼去?去多久?住那裡?等等,看我們沒有恐佈份子的疑慮後,就開始捺指紋--包括左右食指,然後照像。我們說兩週前已經照過,他說不妨,只要跟以前不差就行了。我們說兩週前我們已各繳六塊錢,但I-94卻被航空公司人員取走了,收據也還在。他說:無妨,我會在給你們各一張。正在想,真好,美國政府也許尚有一點正義,可以再補一張。只是他接著說:每人仍然要繳費六元,當然你們還是可以用到六個月!

這不是美國政府在暗摃手續費嗎?藉著乘飛機出國收走有效期六個月的I-94,現在又要重新繳錢買另一張I-94!不過那位關員解釋說:一般坐飛機出國所要的手續費反而比這種高,通常每人要十二元,只是這筆帳是算在機票內,所以繳交六元反而是便宜的。想到這裡心中的不平好像消去了泰半,不過反想回來,航空公司拿這張I-94去消帳時,是不是暗摃我們另外六元的差額呢?否則機票既已包括這部份費用,為什麼仍然撕去護照上的I-94呢?怎麼想都無法想通這一個關節。

五號州際公路

離開海關,就像離籠的鳥,我們沿五號州際公路飛奔。這條公路限速七十英哩,對照公里數應為一百一吧。這種速度與每分鐘不及一公尺比較,真有天讓之別。由關口到西雅圖,預計還有兩小時的車程。這一條路與兩週前坐巴士時相同,有些景點雖仍有一些印象,只是那時是夜晚,與自己開車的情況又不一樣。還好這次先向永軍借了GPS,至少一路上不會有問題。這個世代,有了GPS,開車白花油的事情好像減少許多。那裡要轉彎,那裡要變換車道,GPS都會事先警告。可惜的是五號公路上,地面粗糙,車輪的噪音很大,GPS的聲音聽不太清楚。對GPS之功能又不熟,如何調高音量,仍有待研究。

在五號公路上,有些指標含混不清,例如常看到的指標叫"Tourist Activites",這是什麼意思?是遊客逛街購物的地方嗎?是加油的場所?那裡有重要的旅遊資料中心嗎?等等,好像很難從這個指標看出名堂來。不管如何,我們先找一個確定有油的地方加滿了油,再由一個有明顯旅遊中心標誌的地方下交流道。這個遊客中心雖小,但內容豐富。我們剛一踏進門,就有一位看似主管級的男士和悅相迎。他問我們有何需要幫忙,定人迫不及待問說:我們只有三天時間,請問如何安排在西雅圖玩個夠?

那人不假思索地由架上取下一本西雅圖旅遊介紹,說這才剛上架,有很多內容可以參考。另外一位小姐則拿出一份簡單市區導覽圖,大略地介紹幾個旅遊地點。最後給我們一張相當詳盡的市區圖。定人說:我們想去玻璃博物館看看,也想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一趟。她立即從架上取出一本到各地博物館的手冊,內更附有優惠券。說實在地,這個旅客資訊中心不但資訊足,盛情更見充分表達,我們除了獲得充足的資訊外,還有更多的熱情與努力。

由五號州際公路165B出口即可進入市區,並找到今晚要住宿的Monaco旅館,它在第4街與春日 街(Spring St.)交口的地方。市區的道路幾乎都是單行道,整個市區好像建在一個相當陡的山坡上,一直延伸到海岸邊。因此站在街上往西一望即可看到港灣。我們抵達旅館已四點多,找到房間,並將車子寄放在旅館的停車場裡。一切安頓妥當,趁陽光尚早,先去市區逛一趟。

西雅圖市區

西雅圖市區是高樓林立的地方。有些古老的建築,但大部份都是新的高樓,有些高樓仍在興建之中。這裡的建築雖無芝加哥經典,有些格局仍然十分可看。走在街道上,有如行在高樓叢林之中,天空被遮去泰半。


由南方觀看市區

西雅圖市區高樓(中間為太空塔)



由碼頭看西雅圖的建築群
(photo by Martin Fon)

我們沿著春日街一直往海灣走去,一路下坡。抵達岸邊時立即看到一番熱絡的景象。這是漁人碼頭區,座落在Alaskan Way上,到處充滿著漁腥味與吵雜的聲音,而最大的噪音源則是來自與此街平行的九十九號高架公路。它是雙層設計,車子的吵雜聲蓋過這裡應有的寧靜。與舊金山的漁人碼頭類似,沿著海岸有輪渡,有餐館,有遊樂場,還有無數不可或缺的禮品店。有一家禮品店特別展出一具不知什麼時候的木乃伊,小小的身材捲曲在一個洞穴裡。另外一具人頭魚(mermaid)吊在屋樑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只是人頭魚一般人會想像為美人魚,但牠的人頭則長得像張飛,又黑又多毛。其他奇怪的展品如雙頭羊、四腳雞等等,看起來稀奇而有趣。

除了上述景點外,這裡有不同公司經營的輪渡,可以搭乘出遊。也可以在州立輪渡口連人帶車渡到對岸去。另有一家水簇館及海洋博物館,傍水而居,吸引不少觀光客。這裡遊人如織,雖然不見得如舊金山漁人碼頭那樣人聲鼎沸,總是可以看到這個城市比較繁華的一面。由此眺望海灣,也是一種領悟。海鷗在天空飛,不時下來與遊客搶食物,口中不斷傳出聒噪的聲音。遠處有人揚帆,隱約落在陽光下,與海浪浮沈。也有人乘坐降落傘,由一艘汽艇拖曳前進,鮮艷的傘面閃耀著陽光。

這裡有熱狗店及炸魚薯條店(Fish'n Chip),生意不惡。我們先買了一條熱狗分吃,意猶未足,又在另一家Ivar買了一份炸魚薯條。這家炸魚店的經營方式比較特別,都是一群年輕人在店面前吆喝,由於價格便宜,吸引了不少顧客。他們利用不同顏色的盤子區分顧客點的菜色,因此隨時知道目前點了那些餐,後面廚房立即配合出菜,最後結帳才詢問所需之飲料。出菜的速度因此較為快速。店的後方有很大的用餐區,一直延伸到海灣的一邊,客人拿了餐即可自行找適當的座位。由於用餐的人多,附近因此也聚集了成群的海鷗,只要客人向水中丟了薯條之類的物品,海鷗即在水中爭食,蔚為奇觀。有些海鷗則一直站在屋頂上或欄杆上,兩眼緊盯著客人盤中的食物,令人擔心會出奇不意地飛下來搶走食物。


海鷗在水中爭食的情形
(photo by Martin Fon)



有些海鷗就在欄杆上盯著你的食物
(photo by Martin Fon)


在這個漁人碼頭的地方,乞丐似乎特別多。他們隨便佔著一個地方,拿著帽子或拿著筒子向遊客乞討。有些看起來尚稱體面,有些則全身髒兮兮,蓬頭垢面,在街上來回遊走,令遊客退避三舍。有一個遊民霸佔著公共廁所的出入口,讓遊客不敢進入使用。這種簡易廁所外觀設計相當精緻,並設有電動門,看起來是相當有水準的,只可惜讓一個homeless久佔在門邊,反而無緣親近。這些無家可歸的遊民有些聽說是自願的,也許是無法與家人相處吧,也許喜歡這種流浪的生活吧,總是背後有著不同的心情故事。照說政府單位應該會有救濟金,但有些人對這種生活仍然甘之如飴;有些坐著電動輪椅也出來到街角乞討,令人感覺不知如何是好。這些人一到晚上,他們就找個街角席地而睡,弄得整條街有如鬼魊。警察也賴主動去管,但只要有遊客抱怨,他們才行處理。

南邊的西雅圖

我們住的Monaco旅館位於市中心,由此往北或往南步行都可涵括市中心區,相當方便。由於時間尚早,我們信步沿海灣邊的公路南行,先到州營的渡船碼頭探個究竟。這裡是他們坐渡輪往對岸班橋島(Bainbridge Island)的地方。明天我們預備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一遊,必須由此坐渡輪前往才行。

這個渡船頭設備堪稱完善,由此可以買票上船,也可以自己開車上船。渡到對岸僅需35分鐘,但開車往南先經過衛星城市塔科馬(Tacoma)再沿海灣繞到對岸,則需二個小時。輪渡可節省的時間甚多。

我們信步往南邊的耶斯勒街(Yesler Way)北走。至二號街看到史密斯塔(Smith Tower),聽說這棟建築是從前最有名的Smith-Corona牌打字機的創辦人建造的,樓高42層。五十年前這是西雅圖第一棟摩天樓,曾為世界第四大高樓。這棟樓具有白色的格子外觀,最頂有一尖塔,故走在附近遠眺相當搶眼。聽說在第35樓層中有一個完全中國式的客房,裡面擺設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太太贈送的,目前還保持得相當完好。


中間為史密斯塔,背景為哥倫比亞中心
(photo by Martin Fon)

哥倫比亞中心(Columbia Center)則在離史密斯塔約兩條街的位置,位於四街與五街之間,樓高76層,是西雅圖市區最高的摩天樓,也是華盛頓州最高樓。但就全美國而言,則為第十二高樓;在西部地區則居第二。聽說911時賓拉登的攻擊計畫中此大樓亦是目標之一,還好第十架飛機沒起飛,因而逃過一劫。我想住在這棟大樓的人民至今乃應誠心禮佛一番吧。


國王街上的舊火車站正在更新中
(photo by Martin Fon)


由二號街往南看去,有一個類似教堂的鐘樓,看了地圖才知道它是一個舊火車站。這個火車站的外觀充滿古蹟的氣息,聽說西雅圖市正在積極整修之中,且於1973年列入歷史古蹟。由於車站的作業在地下一層,故由外觀無法看出內部的動靜。我們走近一看,車站內部仍然有旅客出入,目前仍然歸於艾姆瑞克(Amtrak Cascades、Empire BuilderCoast Starlight 等路線在經營,其載客量每年百萬人次。

拓荒者廣場(Pioneer Square)

在史密斯大樓前面第一街附近有一個拓荒者廣場(Pioneer Square),這可能是西亞圖最早開發的的地段,其留存也很奇特。1889此地曾毁於大火,並經重建。當時由於排水問題無法解決,只好將建築線提高,因此舊社區就直接埋在地下一層。當時是希望排水解決後,上下均可以利用,因此新建的樓層均備有兩個門出入。不過後來地下層遭廢棄,地下出入口也因而不用。這個地下層反而成為另一個觀光景點,有固定的參觀路線,費用要十五元。

在史密斯大樓前有一個船形的停車場,因坡度的關係地上部份僅露出半截,後半部全沈入土裡,看起來像是沈船。聽說這個地方以前是一間旅館,後來改建為停車場。現在這個廣場上比較特殊的景觀是有一座鐵製的L型涼亭,裡面有長板椅,成為流浪漢棲息的地方。這裡有一個印地安人的圖驣柱,其雕刻的內容及型式與加拿大的印地安人的一樣。廣場附近並有一尊西雅圖酋長的頭像。

今天的廣場已變成文化廣場,有很多藝術活動均在此舉行。一般畫家的作品也常會在此展出或販賣。


拓荒者廣場的涼亭
(photo by Martin Fon)




廣場旁邊的停車場,外形有如沈船,建築新潮
(photo by Martin Fon)



Friday, August 24, 2007

過境西雅圖

前往西雅圖(8/24/2007)

來到溫哥華之後,曾經東征北討,去過不少地方,至北到北極圈,至南到美國明州,並且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那裡渡假。近在呎尺的西雅圖雖一直想去,卻緣慳一 面。上星期因急事必須返台,一時買不到回台的機票。結果旅行社替我們找到一張長榮的特價票。這張特價票時間適合,價格也較便宜,但必須自西雅圖 出發,再由台北返回溫哥華。這是相當有趣的安排,但如何由西雅圖出發?

旅行社的小姐倒是老神在在,她說由溫哥華機場可以乘坐快客客運 (Quick Couch)直接到西雅圖國際機場,一程每人約五十四元加幣,算來仍然便宜許多。不管如何,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只好接受這樣的安排。但是西雅圖的班機為清晨一點,我們必須前一日下午七點到溫哥華機場坐車,近五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機場,這種利用時間換取便宜的廉價票,倒底省了多少就很難計算清楚了。

那天我們六時半出發,由朋友永軍用車載我們到機場。時值下班時間,機場十分忙碌,進出的旅客甚多,一時我們也找不到要到西雅圖的停車站,問了機場內內外外的人,最後才知道是在外圍的站牌上等待。Quick Couch實際上也沒有特定的站牌,時間表也僅記在每一位旅客的心中,因此僅能知道在那附近等待而已。班車來時已經超出預定的七時,但誤點的情形還在容許的範圍。

一位身材肥胖的司機帶著滿臉笑容下車來,他好整以暇地檢查手上的旅客名單,然後將我們的行李置入行李櫃。這一班車自溫哥華出發,所以車上已經坐了七成的旅客,加上我們這邊約有六七名乘客,也將近滿載。車子約七時廿分才出發,由海島公路轉上99號公路,往美國邊境奔馳。

美國海關

這是我們第一次坐巴士路過海關,我們倒要見識一下美國通關的過程。由於九一一之後,美國有如驚弓之島,海關的檢杳特別嚴格。這次回台,必須經過兩個海關,一為邊境海關,一為機場海關。相信後者會比前者更嚴格,但誰知道,同樣的海關,其作業的標準程序大致相同。

巴士在邊境的一個加油站暫時停留,司機說這裡也有一些客人要上車。所以要如廁或喝咖啡的人可以在此先補充水分。過境時,不能帶有柑橘類的水果,我們帶了一些李子路上吃,真怕海關會嚕嗦。

這是由溫哥華進入的巴士海關路線圖(Google Earth)


加境的99號公路連過美國境時轉為五號公路,但巴士並不回五號公路,而直接到543號公路之太平洋公路,這裡的海關專門處理巴士或卡車的入關,其方式較為特別。我們的巴士最後停在一棟鐵皮房子的前庭,前面已經停有一部灰狗巴士。司機要我們帶全部行李下車,他已將行李箱內所有行李拿到外面。司機還特別叮嚀:要保持笑容。他還特別用手比一個向上彎的手示。他說:時間大概不會太長,不過每一位旅客都要將自己行李帶著過關,記得不能帶柑橘類的水果。我會把車開到出口的地方等你們。

我們擰著行李魚貫進入海關室,並在前面排上一行。有三個關口同時進行。這個海關房屋建築簡陋,全部漆成白色,有點像犯人訊問室,兩旁還斗大的字註明沒有公眾廁所,令人感覺不適。輪到我們時,關員問我們為何要到美國,做什麼,往那裡去,等等。我們說只是過境,要到西雅圖機場。海關看了看我們的資料,包括護照的簽證。其後要我們按左右手的中指指紋,然後照了相。這些手續完全與我在台灣時辦簽證時的手續相同。最後給我一張I-94紙,並且要我們每人交六元美金的手續費。換言之,我們這張回台的機票自西雅圖出發,除了加上巴士費54元外尚要加上六塊美金!不過,關員安慰我們說:這個I-94有效期六個月,所以六個月內 進出都不再收錢了。聽了這席話,心裡似乎舒坦一些。

等到所有旅客都過關了,這才舒了口氣,終於進入美國了,不過也折騰了四十餘分鐘。 上車後,司機的笑容似乎更燦爛,他說:歡迎來到美國!他並且作了一個俏皮的手勢,將帽子摘下來,往前一伸,作出討小費的樣子。我想他高興是有緣由的,因為任何一個旅客被海關攔下來對他而言都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再者他也希望我們給他一些小費吧。

車子繼續往前開,因為來路方長,我們必須走完四個小時的路程。途中,巴士還停了幾站,包括Bellingham Airport、Everett及Downtown Seattle,最後才到終點站 Seatac Airport。這一趟總共花了四個多小時,當晚十一時才抵達機場,此時車上僅剩下我們及另一位旅客。還好我們的飛機是零晨二時起飛,時間上仍然相當充 裕。

西雅圖機場

西雅圖機場位於西雅圖與塔可瑪(Tacoma)兩大城之間,所以縮寫為SeaTac國際機場。我們到時機場十分冷清。但長榮櫃台及鄰近的華航櫃台則相當忙碌,因為有兩航線的班機同時起飛。這兩家同時競爭同時抬高票價,連起飛的時間也幾乎一致。

有一件事令我們不平的是,辦理登機手續時,櫃台的人員竟然將我們護照的I-94撕去了,我們抗議說那張還有六個月的效期,但櫃台人員說這是美國移民局的規定,必須將I-94繳回。看樣子美國要賺這六塊美金,你也沒辦法。

海關通關手續更複雜。雖然不必再照相捺指紋,但外套、皮鞋都必須脫下,電腦必須拿出檢查,幾乎是鉅細彌遺,滴水不漏,連我們剩下的半瓶礦泉水也強迫我們當毒物喝下才能過關。由於正值深夜,我們對西雅圖機場的印象不深,只看到這個歪七扭八的塑像當做此行之紀念吧!



西雅圖機場的塑像造型
(photo by Martin 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