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公共市場與賽豬

西雅圖的公共市場(Public Market Place)好像是一般遊客必到的地方。許多旅遊中心都推介這個景點。公共市場實際上就是一個傳統的大菜市場,就像我們常到南門市場買一些魚肉的情況一樣。

我們一早由旅館步行到Pike街,這裡已經人聲鼎沸。小販群集在路旁,叫賣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市場內分二層,下層好像販賣一些珠寶名畫,人口較少;上層則是販賣魚肉、螃蟹肉及花卉等,遊客眾多。我們買了兩把乾燥花束,但是發現愈買愈便宜,小小的一個市場,價格也因地段而不同。

 

公共市場進口處(Photo by Martin Fon)

在轉角處有一間專門賣魚貨的店,看起來好像是一群年輕人顧店。他們送魚的當中,有時常用丟的,由一個人的手丟到對方另一人的手上。丟的過程中,他們會一齊吆呵幾聲,類似在亨一個小調。很多顧客就圍著店口一圈看著他們起勁地表演。這就所謂的丟魚(fish throw)。如此竟成了一個菜市場另一特色。

 

有人觀看店員丟魚的動作
(Photo by Martin Fon)

同樣在轉角的地方,有一個豬的銅像。我不知牠因何功勞而被塑銅像,就我所知被塑銅像者常是獨裁者或有頭有臉的人物。不過據歷史紀載,這一隻豬的名字叫瑞秋(Rachel)。已經被立銅像廿一寒暑,牠的背上有一個洞,是許多人丟銅板的地方。原來這隻豬的功勞不小,21年來牠已經收到了十二萬元的獻金。聽說人只要在牠的鼻子上摸一摸,並捐了一些錢,一定會得到好運。

這筆基金還小有用處,目前已利用它為低收入者提供醫療、老人中心、學前教育及食物救濟等服務。大矣哉,即使小事一椿,竟也能成大事。

因為瑞秋的緣故,也適逢公共市場建場一百週年慶,他們已決定在今年六月至九月舉辦豬哥大遊行,我們正逢其時。他們發動西雅圖一百個店家,各個整裝一隻代表性的豬哥或豬姐參加比賽,為豬哥姐選美,看誰最具個性或代表性。

公共市場前名叫瑞秋的銅豬(Photo by Martin Fon)

這才讓我想起,我們此來,一路看到許多店家門口都擺設一隻豬的模型,其上有不同的裝飾,真是豬哥豬姐大會串。連我們住的旅館門口也擺出一頭紅豬,身穿啤酒桶,好像喝醉酒的樣子。我們住的旅館又叫酒莊園(Vintage Park),所以他的代表豬身穿啤酒桶,倒蠻切題的。

這樣的一個豬的嘉年華會竟然由一個公共市場基金會發起,顯然該市場在當地仍然具相當實力。這種由地方財力發揮,一呼百諾,有時力量也蠻大的。像台灣的鄉下地方,平時在教育或其他公共事務的損獻總是一毛不拔,但到了太子爺公或廟宇的爐主做生日時,每家每戶十萬八萬都肯咬牙分攤出來,一點兒不感覺牙疼。

酒莊園旅館前之酒桶豬(Photo by Martin Fon)

舖滿銅版的金錢豬(Photo by Martin Fon)


彩色豬(Photo by Martin Fon)


阿豬嫂(Photo by Martin Fon)


板登豬(Photo by Martin Fon)

 

林木豬(Photo by Martin Fon)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玻璃屋下的圖書館

走在西雅圖的市中心,你應不會漏掉這座奇形怪狀的玻璃屋,那就是西雅圖中央圖晝館。它座落在第四街與第五街間,與春日街及麥迪遜街圍成一個偌大的區地段。其大門設在春日街,還書則在第四街,第五街也有出入口。

這棟建築奇特的地方是整棟大樓的結構完全由玻璃及桁架結合而成,外面不見樑柱,四面八方幾乎可讓陽光毫無攔阻地進入內部,每天在裡面活動的人可以沐浴在陽光下。這種大膽的設計出自荷蘭人庫哈斯(Rem Koolhaas)之手。當時看到這個設計的主管第一個問題就是:那麼多的玻璃如何清洗?

這個圖書館與週邊的大樓比起來並不高,因此唯有這種奇特的玻璃設計才能將所有人的眼光焦聚在這裡。這棟圖書館年紀很輕,2004年五月才開幕。其高度僅有十一層樓,但由於隔間少,其空間達33,722平方公尺。全樓所用支撐為鋼骨架構,其所用的鋼材聽說可以建廿座紐約自由女神銅像。

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的大門(Photo by Martin Fon)


整個玻璃圖書館的外觀(Photo by Martin Fon)

這棟凹進去又凸出來的怪結構裡,倒是容納許多新的軟硬體。他們最自豪的是利用所謂的書架螺旋(Book Spiral),可以將同類書籍陳列的空間作無限延伸,由六樓盤旋至九樓,讓借閱者很容易找到所要借的書。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地震來臨,所有的書會不會從九樓摔到六樓地面?

這棟建築在功能上分五個平台,每一平台係針對特定的活動或用途作串連設計。其中有四個開放空間是串接在這五個平台之間,人員在裡面活動可以自由的會談、搜尋或閱讀。

整棟大樓分成孩童區、青少年區、成人閱讀區,各區均有電腦可以上網。青少年區的電腦約150台,除供正常上網外,亦可打電動;孩童區相當寬廣,空間達1,742平方公尺,藏書八萬冊,也有電腦供孩童使用,孩童區的地板使用堅固耐用的竹材做成,可讓小孩追趕跑跳碰。特定區之上網必須事先預約,但每人每天僅能預約一小時。總計可供上網的電腦台數達400台,數目相當可觀。電腦區似乎永遠有人在使用,效率特別高,黑壓壓一群人各坐在電腦旁,兩眼目不轉晴的注視著螢幕,各有各的專注。你也可以自己帶手提電腦來,利用Wi-Fi網路免費上網。

這裡借書還書都在一樓進行,書可以自行到機器上借出,不必經過館員之手,當然硬要館員代勞也未嘗不可。還書只要由外面丟入經收筒內即可。此筒連動到室內之輸送帶,然後直接送入分選系統,將原書歸位。此還書系統每小時可以處理1200冊,充分利用自動化系統,也節省人力。


還書送上輸送帶,入書架機器自己來
(Photo by Martin Fon)

微軟公司在一樓也捐一個視聽室,有150個坐位。裡面有戯台及化裝間,可以作為演說及演戯之用。佛斯特學習中心則有十一國文字的藏書,其地板則是以反字將十一國的文字刻在地板上,採上去不會滑倒,但踩到時至少也可以認得不同國家的文字模樣。

陽光照在辦公桌上,上班也要撐陽傘
(Photo by Martin Fon)


由內往外觀世界,只覺世界被關在外面
(Photo by Martin Fon)




方格的玻璃組合成另一片天
(Photo by Martin Fon)







方格無限有時盡,陽光不請亦自來
(Photo by Martin Fon)


三樓稱為起居室(Living room),這裡有舒服的沙發椅任你坐著躺著冥想、閒談或閱讀。地氈有各種植物圖樣,色彩鮮明。這裡也可以借書還書,也有禮品店、星巴克。累時可以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所有期刊報紙都集中在這一層,所以閒時進來看報甚為方便。大樓之基層位於此層,所以視野寬廣。可以往上看到四層及第五層,欣賞各層的結構。


星巴克進入圖書館內,有如露天咖啡走廊
(Photo by Martin Fon)

第四層是一個很奇特的世界,此層之走道全部漆成紅色,進入此層令人有神秘的感覺,好像進入不同的世界,走在裡面有時會忽然找不到自己。這一層有許有大小的會議室,大者有209座,小者29。可以作為講習、教學之用,也可供出借。聽說室內為自然顏色,如果一直紅到底,開會的人可能會起笑或發瘋。

牆內上下漆紅色,令人有種奇特的感覺
(Photo by Martin Fon)


第五層為混合廳(Mixing Chamber),也是一般使用者求救的地方。只要有任何問題,包括尿急的事件,跑到此層應可得到滿意的答案,雖然廁所在紅色的第四層。所以來到此層,處處可以看到館員滿臉笑容,即使你在那裡只是東看看,西走走,一定會有人前來訽問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他們是一個相互合作支援的組群,機動地為使用者解決各項問題,甚至特定的書都可立即請他央人從書架上取來給你,這個服務夠嗆了吧。這一層有145台電腦,可供查尋資料及查架上書,使用時不必預約,但有限定使用時間,好像15分鐘吧。這一層可以說是圖書館的服務中心,職員都有無線對講機可以相互連絡,以積極而有彈性地、合作無間地方式提供使用者所需的資訊。

比較特殊的是,在這層有一面長型電視牆,裡面顯示圖書館書籍之借用與歸還的資訊,其中有時間及發生的地點。其顯示出的數據也相當有趣,有時是圖表,有時是數據。雖然不明就裡,但知道螢幕是在顯示一些東西(一堆資料垃圾嗎?)。旁邊有一位George Legrady的原作者在告示牌上寫著這樣的標題:"Making Visible the Invisible",意即讓不可見的顯示為可見的,意義倒是很深哩!。



六至九層為書庫,這裡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書架螺旋(Book Spiral)。這是此圖書館特有的設計,模仿必究。它是將許多書架以平緩的坡道串連起來,形成一個由六層環繞直上九樓的螺旋路線,各層中間沒有隔間。其坡道之梯度約2度。如此那些非小說型的書籍(約為館藏之75%)都可放置在這些書架螺旋中,空間的彈性變大,將來可以隨意擴充,是其優點。而且這樣的設計下,任何人,包括殘障人士都可以親自到書庫中尋找自己想看的書。書架採用杜威(Dewwy)數碼系統,並標記於地面上,可清楚辨認。



書架排列成螺旋,延展而下易查尋
(Photo by Martin Fon)

百部電腦任你用,只要約定好時間
(Photo by Martin Fon)

天啊,台灣也是資訊大國,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這樣的圖書館呀?

參考資料:西雅圖中央圖書館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塔科馬的美術館

塔科馬術館位於太平洋街(Pacific Ave)上的轉角處,由舊火車站或歷史博物館走過來約兩箭步的距離。這是一棟新式的建築,有點依地勢而建,故由街上望去並不太起眼。這裡的主要館藏為齊富里的玻璃作品。照理講這些工藝品應置於玻璃博物館展出,卻反而置放於藝術博物館,倒是有點奇怪。大概齊富里是本地人的原故吧。

塔科馬美術館之門牌(photo by Martin Fon)

早期的齊富里作品置於走廊的櫥窗內,這些都是以花瓶或器皿為主,這些只能是由花瓶衍生而出的玻璃工藝,觀賞價值超越實用性。館員說我們只有齊富里的作品部份可以照相,其餘除建築結構外,均不能拍照。我想大概齊富里的作品太多,而且大部份是戶外作品,根本不怕人照相。

依據說明,這些櫥窗工藝作品都是齊富里最早期的原作,與展示在齊富里橋上之威尼斯窗內容相同。這些項目自1977年展示至今,項目包括瓶花、海貝殼及幾何形柱體等。

齊富里的展覽櫥窗(photo by Martin Fon)


齊富里的玻璃作品(photo by Martin Fon)

另一件大作品為漁人浮標。是齊富里於2006年紀念其母親而作。齊富里的大哥及父親均早亡,完全依賴其母掙錢將其養大,因此感念甚深。這個浮標系列係利用39個大小不同的球體,置於彎曲的石板陣列之上。這是齊富里訪日本時,在東京灣內的一個小島上看傳統漁夫在海中置放圓形浮標時所得的靈感。這種玻璃球係採用自由吹製法,是目前利用此法所能得到最大的形狀。

傳統的漁夫浮標常漂流在海上,至今至少有數以百萬計的浮標仍然在海上漂流。為達到這種相乘為多的效果,這個作品利用兩面垂直的玻璃牆相互投射,使不同顏色的玻璃圓球複製成數以千計,或理論上為無窮數的圓球影像,以此象徵那些百萬個在海上漂流的浮標。彎曲的石板面則有如海中之巨浪,在反射的映象中飃盪。

除齊富里的作品外,這個美術館尚特別展出許多日本的版畫。這個美術館直正的展覽空間並不大,所以展出的項目也比較繁雜,有古代畫作,也有雕塑,也包括現代的前衛作品,諸如利用聲光、影像等搭配圖畫或塑件展出等。

比較特別的是二樓有一間圖畫館,閒時可以到那裡當場借閱相關藝術書籍或圖片。對某些派別的作品反而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認識。另有一間實作室,內有各種繪畫的工具及顏料。由館方提供這個空間,可以讓手癢的新手可以立即作畫。館方每特定時間均會選定一兩幅名畫作為臨模摩的對象,任何人均可當場就某一作品模擬繪畫。許多小朋友與家人都在這裡聚精會神的進行創作,是相當有創意的點子。


日本漁人浮標(photo by Martin Fon)


漁人浮標(photo by Martin Fon)


背著美國國旗的人

在塔科馬等待參觀玻璃博物館之前碰到一騎腳踏車的人。他的腳踏車上前後插滿大大小小的美國國旗,而且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鐘。鐘上的時間都不一樣,也許代表美國不同時區,或全世界不同都市的時間。顯然這個人是相當有世界觀,而且對時間概念相當執著的人。他特別強調這些鐘都是可以動的,而且很準時。

除了上述家當之外,車子前後尚掛滿各州的車牌。不曉得這些車牌是否都是他開過的車,但顯然對他而言應具有特殊的意義。整個車除了裝飾一些花之外,還有聖誔燈飾,車上裝有電瓶,所以晚上走起來還會光彩眩目。

我們好奇停下來與他交談。這位先生身穿簡單的卡通T恤,下身穿著一條紅短褲,腳著長白襪皮鞋,一副輕裝打扮。他說他喜歡這樣到各州的大城市去閒逛,順便宣揚國威。他家住佛羅里逹,但已經很久沒回家,不知道家的滋味如何,實際上是一位標準的流浪漢。只是一般的流浪漢常在街角坐者或站著,拿著帽子或啤酒罐向人要錢。拿到錢之後就去酒吧買酒喝。

他的流浪則是一種嚐好。他說他在西雅圖租一間公寓,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這輛腳踏車加上全部家當到這裡來晃蕩,吸引遊客,以此為樂。這裡的博物館管理員都認識他,把他當做博物館的義工,順便招徠遊客。

(photo by Martin Fon)


他說他已經過這種生活很久了,美國五十州的各大城他都到過,甚至阿拉斯加也玩過,不過我們忘記問他是否仍然以這付家當在阿拉斯加過活。

人各有志,只要志得其所,也能自得其樂,而且樂人。這位先生選擇背著國旗到處流浪,也彰顯其愛國心,實在值得尊敬。